主页 | 养老金 | 医保 | 公积金 | 生育 | 失业金 | 工伤 | 社会保障 | 保险知识 | 医疗保险 | 五险
当前位置:首页保障失业金

社保随户口走吗,医保随户口走吗

2024-09-12 09:30:09

1. 医保随户口走吗

户口迁移后,居民医保也可以随着户口迁移,在现户口所在地交。

《医疗保险条例》

第四条基本医疗保险费由用人单位和从业人员双方共同负担。

第五条基本医疗保险原则上以市、县、自治县为统筹单位,实行属地化管理。

第六条基本医疗保险费由本省地方税务机关(以下简称征收机关)征缴。

户口迁移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如何迁移

该项当事人应带上本人的有效身份证、户口本、社保卡,去户口迁入地的社保部门开具社保(包括医保)关系接收函;

再带上该接收函及当事人的上述证件,去户口迁出地的社保部门开具社保转移证明(该证明3个月以内有效)和身份证复印件1张(在同一张A4纸上复印正面和背面);

然后去当事人户口迁入地的社保部门,交验该转接证明及本人的身份证、户口本、社保卡后,申请办理社保(包括医保)续缴即可;

当事人可以事先咨询户口迁入(出)地的社保部门工作人员,并根据对方的提示办理相关手续即可。

2. 医保卡随户口走吗

1、在达到法定退休年龄前(未领取养老待遇或未退休)发生的户口迁移,参保人只需要将起之前的社会保险关系及其资金按照规定办理转移手续,待新户籍地接收并处理完转移手续后,即可在新户籍地继续按照当地的规定参保即可;

2、若户口迁移时,已达到或超过法定退休年龄,则有两种情况需要注意:一是,户口迁移时,已在原户籍地办理了退休手续,享受当地的养老保险待遇及职工医保待遇,则户口迁移不会影响社保。

3. 医保是根据户口所在地走吗

可以转的。

你先回户籍所在地社保局开一份接受函,(当然,前提条件是户籍社保局愿意接收,然后就是你要在户籍社保局参保)。然后你把这个接收函拿到现在工作的当地社保局,工作地社保局会为你办理转移手续,然后你把工作地社保局打印给你的转移明细单拿回户籍社保局,户籍地社保局会为你办理转移帐户录入手续,转移手续就办理完成了。

医保指社会医疗保险。社会医疗保险是国家和社会根据一定的法律法规,为向保障范围内的劳动者提供患病时基本医疗需求保障而建立的社会保险制度。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由统筹基金和个人账户构成。职工个人缴纳的基本医疗保险费全部计入个人账户;用人单位缴纳的基本医疗保险费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划入个人账户,一部分用于建立统筹基金。

2016年1月12日,国务院印发《关于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意见》要求,推进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制度整合,逐步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统一的城乡居民医保制度。

2016年12月20日,人社部召开基本医疗保险全国联网和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工作视频会,并与北京等22个申请首批启动基本医疗保险全国联网和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的省份签订了工作责任书,标志着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工作正式转入落实阶段。

4. 医保不随户口走可以吗

没有影响,结婚户口不迁可以,如果双方结婚,可以到任何一方户口所在地的民政局办理结婚证,办理结婚证以后,可以不把双方户口迁到一起。

社保如果是在户口所在地购买的,就可以到当地使用。结婚以后如果需要生育孩子,用生育保险的,女方有可以直接用女方的,建议会社保购买底生产,生育津贴相对高一些,女方没有社保可以用男方社保保险。

5. 社保是随户口走的吗?

社保是按城市及当地城市所在区来区分的。现行的政策规定只能转养老保险一个险种的关系到户籍地,而在工作地累计买满10年养老,可以在工作地申请退休,领取养老退休金。

迁回养老关系,只需经当地社保部门同意即可,次月生效。不用麻烦

6. 医保需要跟随户口走吗

可以的。但是在当地工作的公司要有买社保,公司会帮你收集好全部资料,具体如下:

进行了社保登记就可以办理医保。

1、签定劳动合同

2、办理《就业登记证》

3、新参保人员到社保局个人建档,生成社保号、采集头像、申请劳动保障卡。此环节由员工本人办理。

4、填写《劳动合同备案情况表》并盖章。

5、带1、2、4去社保局办理劳动备案,得到一张盖章的备案情况表。

6、带5去单位参保处填写《社会保险在职职工花名册》一式三份,盖章。以前没参保的把个人制劳保卡的回单给他,参保过的交一张原单位给的社保结算单。

7、去医保中心交医保,交好了填表格。

至于社保迁移,你可以申请转移社保或退保两种处理方式。其中转移手续是需要在转入地社保局申请开具《调出证明或函》,然后凭本人身份证,养老保险本本材料在调出社保局申请即可。

外地户口想参保社保医保,可以通过自己所在单位购买或者找挂靠公司购买。

7. 居民医保是跟着户口走吗

医保跟户口不在一起不会影响报销的。

医保报销与户口所在地没有任何关系。职工医保和居民医保都是以参保地为一个医保统筹单位,同一个参保地因参保的类型不同而报销比例有差别,但不受户口所在地的影响,户口是公安部门用于户籍管理的。

8. 迁户口医保会跟着走吗

一、户口迁去别的城市,仍然在当地工作的,不用换社保卡,只是要变更社保卡的信息,本地户籍和外地户籍的缴费标准是不一样的。农村迁到城市户口后,成为城市户口后个人上医保有以下选择:

一、如果有工作单位,单位给个人缴纳医保,这个时候个人不需要进行任何操作,单位就会给处理,只需要按照单位的提示提供一些资料即可。

二、可以缴纳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简称居民医保),居民医保是社会医疗保险的组成部分,具有强制性,采取以政府为主导,以居民个人(家庭)缴费为主,政府适度补助为辅的筹资方式,按照缴费标准和待遇水平相一致的原则,为城镇居民提供医疗需求的医疗保险制度。三、居民医保如何缴纳:带上身份证、户口本、红底一寸照片等去户口所在地社区即可办理。办理时间:一般在每年的下半年10月至12月期间。

9. 医保随户口迁移吗

如果子女在大城市买房落户的,很多地方都允许其父母将医保转移至子女所在城市。

国家给这个福利,也是考虑到父母岁数大了需要有人赡养的问题,如果父母的医保所在地跟居住地长期分离,那么医保全民就医就停留在形式上了。但是把父母的医保卡迁移也有个问题,那就是意味着父母必须要搬来跟自己住。

10. 医疗保险是随户口走吗

是可以办理转移关系手续的。题主在农村的户口通常是农业户口,到城市以后的户口通常是非农业户口。若题主不是参保的职工社保或者灵活就业社保,那应该就是城乡居民社保了。

先说说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如何转移的(以河南平顶山为例)

根据你把户口迁到的所在城市的行政区域与原来农村户口所在的行政区域的关系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一、原农村户口与现城市户口在一个县内,不出县。

这种情况下手续比较简单,因为现阶段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本上是以一个县为一个单位的,是县内养老关系的转移,只需到原农村户籍所在地的乡镇社保机构办理养老关系变更,变更为城市户口所在地街道(社区)办事处。需拿证件为原农村户籍的身份证或户口本复印件、新户籍的户口本。

二、原农村户口与现城市户口出县但不出省,也就是省内跨区县养老关系转移

1、申请转入现户口所在地,到现户口所在地的街道办事处社保机构,填写《河南省城乡居民养老关系转移申请表》,并提供申请人的身份证复印件和户口本复印件(户主页+申请人所在页,申请人页需有户籍转入记录),填写完毕后找现户籍所在地的街道办事处(一般是管理章的人)签字盖章,之后由现户籍所在地的街道办事处的社保机构签字盖章。

2、上述材料可由本人或街道办事处的社保机构将材料报现户籍所在地的县(区)居民养老保险管理中心。

3、信息管理中心审核无误后,在系统中做参保登记复核和关系转入业务并打印《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关系转入接收函》。

4、申请人持接收函可自行到原参保地县级养老经办机构办理转出手续。原参保地县级养老经办机构会给你出具《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关系转出审批表》。

5、申请人将《转出审批表》送到现户籍所在地的县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管理中心。

6、等到原参保地县级经办机构将申请人的个人账户养老金汇到指定账户后,办理养老关系复核。

三、跨省养老关系转移

1、申请人到转入现户口所在地,到现户口所在地的街道办事处社保机构,填写《河南省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登记表》和《河南省城乡居民养老关系转移申请表》,并提供申请人的身份证复印件和户口本复印件(户主页+申请人所在页,申请人页需有户籍转入记录)。填写完毕后找现户籍所在地的街道办事处(一般是管理章的人)签字盖章。之后由现户籍所在地的街道办事处的社保机构签字盖章,并在居民养老信息管理系统中心为转入申请人做参保登记。

2、上述相关材料可由本人或街道办事处的社保机构将材料报现户籍所在地的县(区)居民养老保险管理中心。

3、信息管理中心审核无误后,在系统中做参保登记复核和关系转入业务并打印《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关系转入接收函》。

4、申请人持接收函可自行或通过其他方式在原参保地县级养老经办机构办理转出手续。原参保地县级养老经办机构会给你出具《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信息表》。

5、申请人将《信息表》送到现户籍所在地的县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管理中心。

6、等到原参保地县级经办机构将申请人的个人账户养老金汇到指定账户后,办理养老关系复核。

新型城乡居民医疗保险(新农合)关系的变更

新农合的关系比较简单,只在户口所在地当年交当年的医疗保险费就可。

11. 户口迁走,医保卡也跟着走吗

需要。户口迁移医保卡不要换。但需要办理迁移手续。根据相关法律规定,职工应当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由用人单位和职工共同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且个人跨统筹地区就业的,其基本养老保险关系随本人转移。


【免责声明:】本站信息来自网友投稿和网络收集,信息仅供参考,如果有错误请反馈给我们更正,对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本站不提供任何保证,不承但任何责任,谢谢。
版权所有:医保知识网 Copyright 2011-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