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医疗保险职工医保医保转移流程

陕西社保卡适用范围,陕西社保卡适用范围有哪些

2024-03-11 11:07:12

1. 陕西社保卡适用范围有哪些

社会保障卡卡面和卡内均记载持卡人姓名、性别、公民身份号码等基本信息,卡内标识了持卡人的个人状态(就业、失业、退休等),可以记录持卡人社会保险缴费情况、养老保险个人账户信息、医疗保险个人账户信息、职业资格和技能、就业经历、工伤及职业病伤残程度等。

社会保障卡是劳动者在劳动保障领域办事的电子凭证。持卡人可以凭卡就医,进行医疗保险个人账户结算;可以凭卡办理养老保险事务;可以凭卡到相关部门办理求职登记和失业登记手续,申领失业保险金,申请参加就业培训;可以凭卡申请劳动能力鉴定和申领享受工伤保险待遇等


2. 陕西省医保卡使用范围

目前不能通用。

省医保和市医保有如下不同:

1、报销比例不同,一般是省医保报销比例高于市医保。

2、定点医疗机构不同。

3、就医和住院用药和检查不一样。省级医保就医和住院时用药数量和检查项目都比市级医保多;

4、省医保只能是省直单位的职工和档案在省人才代理中心保管且办有省养老统筹的办理,市医保只能是市直单位的职工和档案在市人才代理中心保管且办有市养老统筹的办理。

5、省级医保可以在任何医院就医和住院(参加了定点医疗保险医院)。而市级医保一般只能在市级医院就医和住院(参加了定点医疗保险医院)。


3. 陕西社保卡使用范围

1、社保结算和支付功能

参保人员在定点医疗机构和定点药店就医购药凭社保卡可以实时结算相关费用;离退休人员可使用社会保障卡领取养老金,在职人员可凭卡进行社保缴费等。

2、社保信息查询功能

社保卡记录了持卡人的基础信息和相关业务信息,持卡人可以通过社保经办机构查询终端、SN12333查询网站、12333咨询电话等方式查询社会保障卡的个人基本信息、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等缴费情况及待遇享受情况。

3、金融功能

陕西社保卡具有银联功能,可作为银行卡使用,持卡人可用于缴纳个人的各项社会保险费用,领取退休金、失业保险金、工伤保险金等各项社会保险待遇。

4、扩展应用功能

陕西社保卡为大容量芯片,预留了扩展空间,可搭载政府公共服务管理应用,逐步实现与持卡人密切相关的其他社会公共服务领域。


4. 陕西社保卡用途

医保卡和社保卡的最大区别是在于工资,医保卡是可以领取工资的,而是我卡咋是无法进行领取工资,只能用来看病买药,虽然两者可以相互使用进行,但是仍旧是有一些区别的,所以请大家分清医保卡和社保卡,以免用混用差或者是拿错了了


5. 陕西省社保卡和西安市社保卡有什么区别

陕西社保卡是全省通用的。


6. 陕西社会保障卡有什么用

不能,陕西的社保卡是针对参保人员领取社保金,退休金,医疗保险金的专用卡。但是,他没有和公交卡绑定,也没有和公交公司签订协议。因此,在乘坐公交车时不能刷陕西社保卡,要乘坐公交车就比需使用公交卡或者使用支付宝或者微信里的乘车二维码。


7. 陕西社保卡适用范围有哪些地区

参加西安市城乡居民医保的朋友,如果在外省异地发生了住院治疗费用,那这笔费用该如何报销?报销的流程和要求又是怎么规定的?

一个是长期在异地居住的西安居民已经在参保地备案的,如发生跨省异地住院就医费,则可直接结算;

另外一个是没有在参保地进行过备案,但却发生了跨省异地住院就医费。

如何在参保地进行备案便于我们费用报销呢?

为方便西安城乡参保居民实现在哪看病就在哪报销,凡参加西安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异地长期居住人员、异地转诊人员,可以到参保所在地医疗保险经办机构申请办理跨省异地就医住院医疗费用直接结算登记备案。

西安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跨省异地就医备案须知:

1、范围对象

1.1、参加西安市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下列人员,可以申请办理跨省异地就医住院医疗费用直接结算登记备案:

1.1.1、异地长期居住人员:指在异地居住生活的参保居民;

1.1.2、异地转诊人员:指符合西安市基本医疗保险转诊规定的人员。

2、备案资料

2.1、异地长期居住人员:社会保障卡、居住证复印件。

对于暂未取得居住地“居住证”的人员,需按相关要求提供证明材料:一是长期异地随子女居住或异地购房(租房)长期居住的人员,提供居住地“社区居委会证明”;二是长期务工人员,提供就医地工作的“单位证明”或“原参保地证明”。

2.2、异地转诊人员:社会保障卡、西安市三级以上定点医疗机构开具的转诊单。

3、备案流程

3.1、参保居民携带备案资料到参保所在地医疗保险经办机构填写《西安市跨省异地就医登记备案表》办理登记备案手续,如他人代办需提供委托书和代办人身份证原件及复印件;

3.2、根据相关文件规定,异地就医人员应持社会保障卡就医,在当地住院医疗费用按照就医地的支付范围和参保地的支付比例进行结算,仅需向就医地定点医疗机构支付按规定需个人负担的费用,其余费用由医疗保险基金按规定支付。

4、备案人员信息变更

4.1、已完成异地就医备案的人员,若异地居住地、联系电话等信息发生变更,直接向参保所在地医疗保险经办机构申请变更,并经其审核确认;

4.2、转诊人员在异地医疗期间如需再次转院或入院,直接向参保所在地医疗保险经办机构申请变更,并经其审核确认。

纳格人力提醒建议:参加西安居民医保的朋友,如有想长期跨省异地居住的计划,请提前到你办理西安居民医保的医疗保险经办机构进行备案,这样,如发生异地住院治疗费,仅需支付个人承担费用即可。

二、已跨省异地居住但没有进行备案,发生住院就医费用,该如何报销呢?

若参加西安市居民医保,根据《关于西安市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就医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规定:

1、临时赴外人员

1.1、人员范围及就医管理:参保居民因探亲、休假等原因临时赴外,在异地发生的急诊住院医疗费用纳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支付范围。参保居民须在入院后3日内向所在社区劳动保障工作站备案。参保居民临时赴外因急诊需住院治疗的,应首先选择当地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当地无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的可选择一所公立医院。

1.2、费用报销:临时赴外人员因急诊住院发生的医疗费先由参保居民个人垫付,出院后凭诊断证明、住院病历复印件(含病案首页、出院纪录和长期、临时医嘱等)、住院费用明细单、就诊医院级别证明及住院票据、《居民医保证》等有关材料到所在参保社区劳动保障工作站,社区劳动保障工作站整理汇总后于每月的第一周报区县医疗保险经办机构。区县医疗保险经办机构根据《暂行办法》规定对医疗费用进行审核,并经西安市医疗保险经办机构复审确认后予以结算。

2、长期驻外人员

2.1、人员范围:参保居民长期在外地居住、学习、探亲连续时间超过一年以上的人员(不含各类性质出国、出境人员)。

2.2、就医管理:

2.2.1、驻外人员可视自己具体情况,按照方便就医的原则,选择当地一级以上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当地无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的可选择一所公立医院)作为本人就医医院;

2.2.2、驻外人员在选定医院进行检查治疗,因病情需要住院治疗时,必须在入院3日内向所在社区劳动保障工作站备案。

2.3、费用结算:

2.3.1、驻外人员发生符合门诊慢性病补助和门诊紧急抢救病种的门诊医疗费用,由本人提供诊断证明、门诊紧急抢救病历、处方、检查报告单复印件、费用明细清单、门诊发票以及驻地乡镇街道政府出具的在当地长期居住的证明等有关材料,寄回参保所在社区劳动保障工作站,社区劳动保障工作站整理汇总后于每月的第一周报区县医疗保险经办机构。区县医疗保险经办机构根据《暂行办法》规定对医疗费用进行审核,并经西安市医疗保险经办机构复审确认后予以结算。

2.3.2、驻外人员发生的住院医疗费用,由本人提供诊断证明、住院病历复印件(含病案首页、出院纪录和长期、临时医嘱等)、住院费用明细单、就诊医院级别证明、住院票据以及驻地乡镇街道政府出具的在当地长期居住的证明等有关材料,寄回参保所在社区劳动保障工作站,社区劳动保障工作站整理汇总后于每月的第一周报区县医疗保险经办机构。区县医疗保险经办机构根据《暂行办法》规定对医疗费用进行审核,并经西安市医疗保险经办机构复审确认后予以结算。

提醒建议:在异地住院3日内,一定要尽快及时到西安参保地社区劳动保障站备案,最稳妥的方式就是去异地居住前,提前备案!


8. 陕西社保卡适用范围有哪些地方

居民健康卡是基于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和医疗机构电子病历,可用于居民身份识别、个人基本健康信息存储、实现跨区域跨机构就医数据交换和费用结算的电子信息卡。

居民健康卡集社保卡、新农合一卡通、医疗机构就诊卡的功能于一身,并具有金融功能,标准统一,


9. 陕西社保卡适用范围有哪些省份

现在好多省市都开设了异地社保卡使用专属医院和药店你可去专设的医院或药店去使用。


10. 陕西省社会保障卡和医保卡有什么区别

陕西医保卡和社保卡还未合并

西安市医保卡和陕西省社会保障卡为两张不同的卡片。

  一、市医保卡:西安市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卡是由用人单位在西安市正常办理新参保缴费后3-4个月,单位专管员到经办机构统一领取并发放。请联系单位所属的经办中心查询具体情况。

  二、社保卡:陕西省范围内参保,均会制作社会保障卡。陕西省社会保障卡由各制卡银行通过其网点发放。


11. 陕西社保卡是通用的吗

陕西中考各地分数是不一样的,连考试题都是不同的。拿地理、生物来说,西安市是不加入总分的,只作为高中的入学参考,但是周边的渭南,生地单科各40分加入总分,宝鸡则是单科60分加入总分,中考陕西是以各个城市为准的,并不是全省统一的,如若统一可想而知,周边根本考不过西安!



【免责声明:】本站信息来自网友投稿和网络收集,信息仅供参考,如果有错误请反馈给我们更正,对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本站不提供任何保证,不承但任何责任,谢谢。
版权所有:医保知识网 Copyright 2011-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