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养老金 | 医保 | 公积金 | 生育 | 失业金 | 工伤 | 社会保障 | 保险知识 | 医疗保险 | 五险
当前位置:首页保障保险知识劳动保障

社保卡可以代替身份证吗,社保卡可以代替身份证吗现在

2025-01-05 09:46:00

1. 社保卡可以代替身份证吗现在

社保卡不具备身份证明的功能, 不能替代身份证。

《机动车驾驶证申领和使用规定》 第五十七条 机动车驾驶人应当于机动车驾驶证有效期满前九十日内,向机动车驾驶证核发地或者核发地以外的车辆管理所申请换证。申请时应当填写申请表,并提交以下证明、凭证:

(一)机动车驾驶人的身份证明;

(二)机动车驾驶证;

(三)县级或者部队团级以上医疗机构出具的有关身体条件的证明。属于申请残疾人专用小型自动挡载客汽车的,应当提交经省级卫生主管部门指定的专门医疗机构出具的有关身体条件的证明。

2. 社保卡可否代替身份证

社保卡不可以当身份证用。

1、社会保障卡,是指面向社会公众发行,主要应用于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领域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集成电路卡。 社会保障卡是持卡人享有社会保障和公共就业服务权益的电子凭证,具有信息记录、信息查询、业务办理等基本功能。

2、社保卡不能当身份证直接使用。不过乘飞机、坐火车没有身份证,可以用社保卡向机场、铁路公安机关申请临时身份证明,用临时身份证明乘飞机、坐火车。

3、社保卡可申领各种保险金,当下,有关机构将养老金、失业保险金、生育津贴、工伤抚恤金等各项社会保险待遇直接打入社保卡金融区资金账户,参保人员是能够到对应的银行网点支取、转账或直接进行购物消费的。

4、社保卡除了就医等基本功能,还能申请出国。据相关部门介绍,政务类应用事项也会纳入,涉及人社、民政、公安、卫生、公积金等应用事项,具体包括就业、社会保险公共业务、出入境申请预约等。

5、社保卡可在相应银行营业网点自助终端上查询个人参保缴费信息、医保账户余额,还可以通过输入卡号在网站上查询持卡人的个人权益记录和个人住房公积金。

3. 可以用社保卡代替身份证吗

不可以。身份证不能代替医保卡,可以用身份证补办丢失的医保卡。医疗保险卡损毁及遗失,应由参保员凭单位介绍信、本人身份证及时到医保中心填写《制卡申请单》,办理挂失手续,并交30元钱的工本费,重新办理医疗保险卡,挂失的次日开始生效,一周后取新卡。

如果参保人员不按规定办理挂失手续,医疗保险卡被他人冒用,其损失由参保人员个人承担

4. 社保卡可以代替身份证吗现在怎么办

不可以 进网吧必须刷身份证核实身份信息,才可以世网吧上网。

根据 《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第二十三条的规定,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经营单位应当对上网消费者的身份证等有效证件进行核对、登记,并记录有关上网信息。

而我国境内证明自然人身份的有效证件包括:(1)居民身份证、临时身份证(2)军官证(3)武警警官证(4)士兵证(5)军队学员证(6)军队文职干部证(7)军队离退休干部证(8)军队职工证(9)护照(10)港澳同乡回乡证(11)港澳居民来往内地通行证(12)中华人民共和国往来港澳通行证[1] (13)台湾居民来往大陆通行证(14)大陆居民往来台湾通行证(15)外国人居留证(16)外国人出入境证(17)外交官证(18)领事馆证(19)海员证(20)铁路乘车证(21)居民户口簿 (22)居民居住证(带照片) (23)居民暂住证(带照片) (24)过期居民身份证 (25)驾驶证 (26)学生证 (27)退伍证 (28)刑满释放证明 (29)救助证明

5. 社保卡可以代替身份证吗?

社会保障卡不可以当身份证用。

尽管社会保障卡印有公民身份证号码,但依旧不能当身份证用,因为证明公民身份的有效证件是身份证而不是社会保障卡。

社会保障卡是持卡人享有社会保障和公共就业服务权益的电子凭证,具有信息记录、信息查询、业务办理等基本功能,不具有法律效应。法律赋予了社会保障卡作为证明身份的功能,不过实际操作中,不是每个部门都认可社会保障卡能作为身份证明的。

6. 身份证可以替代社保卡吗?

农商卡取钱不可以拿农行社保卡代替身份证,因为社保卡不是身份证件,不能作为身份证使用。

银行取款超过五万元,需要出示身份证件,身份证件包括身份证,临时身份证,户口本,军官证,警官证,士兵证,港澳台通行证。社保卡上有名字,还有身份证号码,只能作为辅助证件。

7. 社保卡可不可以代替身份证

住院身份证不可以当医保卡用。身份证是不能当作医保卡刷的,医保卡是不能代替身份证的,医保卡的仅限于在医疗单位内使用。丢失身份证后应立即向户籍所在地的公安机关挂失补办。

居民身份证登记的项目包括:姓名、性别、民族、出生日期、常住户口所在地住址、公民身份号码、本人相片、指纹信息、证件的有效期和签发机关。公民身份号码是每个公民唯一的、终身不变的身份代码,由公安机关按照公民身份号码国家标准编制。公民申请领取、换领、补领居民身份证,应当登记指纹信息。

8. 身份证不在身边用社保卡可以代替身份证吗

两个人同一个身份证号码可以办理社保卡。

同一个身份证号码可以办理两张社保卡。因为目前社保卡是一个城市一个版本,因此只要不是同一个城市,两个人一个身份证是可以有不同的社保卡,而且A地的社保卡只能在A地用,B地的社保卡只能在B地用,就是不能通用。

9. 社保卡可以代替身份证用吗?

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仔细分析一下。

养老金将会努力实现社保卡集中发放

为了方便群众办理社保业务的目的,人社部在不断推进社保卡的功能和应用。目前大家使用的社保卡都是二代社保卡,与银行卡是一体两户的,有银行制卡并发放。通过社保系统可以绑定银行账户,又节省了发卡成本。

目前,人社部《关于在养老保险工作中全面推进社保卡应用的通知》(人社厅发[2019]13号),明确2019年6月底实现新退休人员的养老金发放都通过社保卡,2019年12月底之前实现新增和存量养老金实现社保卡发放,2020年底之前养老金业务全部通过社保卡办理。我们就可以买药、领取养老金都通过一个卡办理。对于老年人有好处,毕竟卡太多也不方便。

养老金发到指定社保卡的银行金融账户中,银行也拉到了存款,拉到了客户,这也能够激励银行办理社保卡的积极性。

取出社保卡中的养老金

最早最早的时候,我们领养老金要拿着退休证去原用人单位或者社保部门领退休金的。

后来这样耗费大量时间人力物力,逐渐改用银行发放养老金。最初银行只有存折,一些地方在给退休老人办理养老待遇发放的时候一般也会给老人建立存折,因为存折都要办理要求简单。办理银行卡更复杂一些,现在一般要求本人必须到场。

这种情况下,我们会发现一到发放养老金的日子,很多退休老人就拿着小马扎,去银行门口排队等着领养老金。

一些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参保人员,由于国家的优惠政策在建立新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和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制度以前,年满60岁的老人可以不用缴费,直接领取一份基础养老金待遇。这部分待遇感觉像是免费天上掉下来。 不过这部分待遇也不高,最初国家的最低基础养老金只有55元,后来是70元,现在是88元。不过这部分钱确实有些低了,各地在国家基础上也有一定的额外补贴,比如山东省是118元,青海市是175元,广东省是170元。北京市高达800元,上海市高达1010元。

其实绝大多数老人很明白,哪个银行的存折就应当去哪个银行领钱。因此银行的网点就很关键,如果是网点较少的银行,往往会收到老人的抱怨。为了方便群众,很多都是在当地网点较多的农商银行或者邮政储蓄银行发放的。

为什么不能在别的银行网点柜台取养老金呢?

第一,银行的资源问题。银行设置一个网点,配备工作人员不容易,需要付出大量的成本。他们设置的目的主要还是为自己本行的客户服务。如果成天为了其他行的客户取钱,耽误了自己客户的体验,就挣的那仨瓜两枣跨行手续费,还不如直接不设置这样的业务。

第二,系统的安全性。一个封闭的系统是最安全的,在银行柜台要接入其他行的系统并进行信息交换,对于电脑系统来说不安全。

第三,客户隐私。理论上说,银行客户信息是不能泄露的,仅能存储于本行。如果要进行跨行交易和信息交互,这就相当于无形中泄露了客户隐私。你得需要得到客户允许才可以,得到允许又是一笔巨大的行政成本。谁愿意趟那个麻烦?

第四,公平竞争。银行不担心自己的优质客户被其他银行抢走吗?当自己的客户信息可以在其他银行调取的时候,真的有可能会出现优质客户被游说转行的情况。吃人家的嘴软,拿人家的手短。为你热情服务了,你不办点存款再走吗?比如我们去买水果,东吃吃西看看,你不买两斤,真的不好意思走。

实际上,现在只要我们拥有二代社保卡,我们使用成本较低的银行柜员机完全可以满足跨行取现的需要,也就不会出现上述四种情况了。至于较为时髦的老年人,配备一个智能手机,手机APP就完全可以玩转银行的养老金服务。

综上所述 ,对于多数银行来讲,拿着社保卡去柜台是不能取其他行的现金或养老金的。但是我们可以在银行外边的自助柜员机进行跨行取现的。

10. 社保卡可以代替身份证吗现在上海

可以的。个人可以打印社会保险的缴费清单。

打印社保缴费记录有三种方法:

1、登录社会保险服务个人网页,注册后自行打印;

2、持本人身份证、社保卡到任何一个社保分局或社保站办事大厅的自助打印机上自助打印;

3、持本人身份证、社保卡到参保地所属的区社保分局或社保站窗口人工打印

11. 社保卡可以代替身份证吗现在还能用吗

目前还不可以。虽然电子社保卡上有身份证号码等个人基础信息,可以和身份证相互对应印证,但在现阶段的实践中,绝大多数办事机构还不认可电子社保卡当身份证使用。至于将来是否可以,存在探讨空间。

需要尽快补办身份证,社保卡不能直接替代身份证。


【免责声明:】本站信息来自网友投稿和网络收集,信息仅供参考,如果有错误请反馈给我们更正,对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本站不提供任何保证,不承但任何责任,谢谢。
版权所有:医保知识网 Copyright 2011-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