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医疗保险职工医保医保缴费年限

单位补缴社保如何计算,补缴社保的计算公式

2024-02-23 16:21:36

1. 补缴社保的计算公式

1、首先要明确一点,社保补交每月需缴纳多少钱,是根据你补交的基数多少来确定的。缴费基数假设是3000元,单位承担缴纳养老保险20%(600元),个人承担缴纳养老保险8%(240元)。

2、同样,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都是按选择的缴费基数然后按不同险种的比例扣缴,方法同上。

3、个人需要缴纳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而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由单位全部承担。社会劳动保障法规定,社保不允许往前补缴,只能从参保之日起往后按月按时缴费。无论多少钱都毫无意义了。社保补缴是指由于某种原因导致社保中断缴费,中间几个月没有缴费,而现在由于招调或者落户其他原因,需要补之前没有交到的部分,从而获得完整的社保时间段,以确保招调落户等工作正常认可。 正常情况下,一般单位(分地域)只能做2个月的补交,如果需要更长时间只好通过一些代理机构来操作。

注意事项:

1.社保政策是最多可以补交两年,意思是从补交的月份开始像前推算(是按补交的时间段来计算,不是按累计月份计算。例如:10年4月-09年4月的任意的一个时间段,都是按一年来计算。如10年4月-09年的3月到08年的4月任意一个时间段都是按两年来计算,只单独补交08年9月这也是按两年来计算)。

2.补缴金额=补缴时上年度社会平均工资*(应补年度缴费工资基数%应补年度社会平均工资)*缴费比例*补缴系数。

3.根据《社会保险法》第五十八条规定用人单位应当自用工之日起三十日内为其职工向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申请办理社会保险登记。未办理社会保险登记的,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核定其应当缴纳的社会保险费。

4.第六十三条规定用人单位未按时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的,由社会保险费征收机构责令其限期缴纳或者补足。

5.一般情况下,补缴保险的期间根据社会保险费征收机构视企业情况而定。


2. 补缴社保的计算公式是多少

计算方法:各险种缴纳总数*滞纳天数*万分之五,天数是从次次月的第二天开始计算,4月份补缴1.2.3月份的社保,1月份的滞纳金天数从3月2日开始算起,2月份的滞纳金天数从4月2日算起,3月份则没有滞纳金。

《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全文》

第六十四条

社会保险基金包括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工伤保险基金、失业保险基金和生育保险基金。除基本医疗保险基金与生育保险基金合并建账及核算外,其他各项社会保险基金按照社会保险险种分别建账,分账核算。社会保险基金执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 社会保险基金专款专用,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侵占或者挪用。 基本养老保险基金逐步实行全国统筹,其他社会保险基金逐步实行省级统筹,具体时间、步骤由国务院规定。

我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规定用人单位未按时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的,社会保险费征收机构责令限期缴纳或者补足,并自欠缴之日起,按日加收万分之五的滞纳金;逾期仍不缴纳的,由有关行政部门处欠缴数额一倍以上三倍以下的罚款。

欠缴费之日起,按日每天加收万分之五的滞纳金,这是每天都要计算进去的,如果每月按照勇敢900元来说,按照上面所得到的时间也就是10个月,一共300天是怎么算呢?第一个月到缴费那天一共是10个月,那么900*0.05%*300(天数)第二个月到缴费那天一共是9个月,那么900*0.05%*270(天数)以此类推,最后一个月,也就是30天,然后将所有的月份加起来即是。

《社会保险法》第八十六条 用人单位未按时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的,由社会保险费征收机构责令限期缴纳或者补足,并自欠缴之日起,按日加收万分之五的滞纳金;逾期仍不缴纳的,由有关行政部门处欠缴数额一倍以上三倍以下的罚款。

二、补缴收款方法

用人单位报告补缴胜利后,社保经(代)办机构营业岗打印《补缴环境汇总表》一式三份,用人单位、营业岗、财政岗各保存一份。

对付用人单位报告月报补缴和个人补缴社会保险费的,在每个月15日(含15日)前,可采纳支票、银行卡两种收款方法;每个月15往后报告补缴时,采纳银行卡一种收款方法。

三、补缴应注意地方

1、责令限期缴纳或者补足的主体是社会保险费征收机构,给予罚款的主体是有关行政部门。如果是社保经办机构征收的,由于其是事业单位,没有行政处罚权,故应当由社会保险行政部门作出处罚决定。

2、滞纳金属于间接强制执行,是一种敦促义务人履行义务的手段,其征收标准应当适度、合理,既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关于滞纳金的起算时间点,应当是自欠缴之日起即加收滞纳金。

3、经责令限期缴纳或者补助,用人单位逾期仍不缴纳或者补足的,处以罚款。这里的“欠缴数额”是用人单位所欠的社会保险费金额,不包括滞纳金。

值得注意的是社保部门没有对个人欠费收取滞纳金的规定,也就是说个人欠保费不用缴滞纳金。而公司或企业欠缴保险以欠缴当日开始计算到续缴日截止算出总天数,每日加收万分之五的滞纳金。逾期仍不缴纳的,有关部门会对其进行罚款处理。另外国有企业破产导致拖欠社保的,只需补缴拖欠的各项社保费用,免收滞纳金。以上即是补缴社保滞纳金怎么算的相关内容,望对您有帮助。


3. 个人社保缴费计算公式

社保缴纳基数计算方法:一般以上一年度本人工资收入为缴费基数。

(1)职工工资收入高于当地上年度职工平均工资300%的,以当地上年度职工平均工资的300%为缴费基数;

(2)职工工资收入低于当地上一年职工平均工资60%的,以当地上一年职工平均工资的60%为缴费基数;

(3)职工工资在300%-60%之间的,按实申报。职工工资收入无法确定时,其缴费基数按当地劳动行政部门公布的当地上一年职工平均工资为缴费工资确定。

每年社保都会在固定的时间(3月或者7月,各地不同)核定基数,根据职工上年度的月平均工资申报新的基数,需要准备工资表这些证明。  

领养老金计算公式:每月到手的养老金=月基础养老金+月个人账户养老金,其中:

  月基础养老金=(全省上年度所有职工的月平均工资+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2×缴费年限×1%

  个人账户养老金=个人账户的余额÷计发月数


4. 社保补缴如何计算

一、补缴社保怎么算的

补缴金额=补缴时上年度社会平均工资*缴费比例*补缴系数

二、个人如何补缴社保

根据《关于城镇职工补缴基本养老保险费有关问题的通知》

第二条、在存档机构以个人名义委托存档的本市城镇户籍人员,因各种原因未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或有缴费中断情况的,其在国家规定劳动年龄内(不包括已领取养老保险待遇人员)可向存档机构提出书面补缴申请。


5. 医保补缴怎么计算公式

参保人员缴纳基本医保费男不满25年、女不满20年的,以上年全市职工平均工资的70%为基数,按7%的比例,继续按月缴纳基本医疗保险费


6. 补缴社保计算方法

二零二一年的社保补缴差额以最低缴费基数来计算,养老保险2021年最低缴费基数为3245.4元,2020年最低缴费基数为2836.2元,那么根据他们的缴费基数差3245.4元减去2836.2元等于409.2元,409.2元乘以百分之二十四等于每个月单位和个人98.21元,补差额六个月就是589.25元。


7. 补缴社保的计算公式怎么算

二零二一年的社保补缴差额以最低缴费基数来计算,养老保险2021年最低缴费基数为3245.4元,2020年最低缴费基数为2836.2元,那么根据他们的缴费基数差3245.4元减去2836.2元等于409.2元,409.2元乘以百分之二十四等于每个月单位和个人98.21元,补差额六个月就是589.25元。


8. 补缴社保计算

现在补交2012年的社保 ,就按2012年的社保基数缴费,那时候的基数比较低,才一千多块钱,但是要算 利息和滞纳金,2012年~2021年 共9年的利息和滞纳金,当然这都是按日来算的,不是按年来算的 ,一般利息是6~8%,滞纳金是万分之五 ,当然具体多少 社保局收费的时候,会帮你算好。


9. 补缴社保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是可以补交的。但是需要视情况而定。

用人单位和参保人未按规定缴交医疗保险费的,不予补交。本市户籍参保人因工作变动,无用人单位为其缴纳医疗保险费的,可由本人继续缴纳。

连续参加本市基本医疗保险1年以上的参保人,因工作变动,在1个医疗保险年度内累计中断参保不超过3个月的,重新缴费后其中断前后的连续参保年限可合并计算。在医疗保险年度内累计中断参保超过3个月的重新计算参保年限。


10. 社保养老保险补缴公式

养老保险是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保险五大险种中最重要的险种之一。养老保险的目的是为保障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需求,为其提供稳定可靠的生活来源。

补缴养老保险的计算:补缴金额缴时上年度社会平均工资*(应补年度缴费工资基数%应补年度社会平均工资)*缴费比例*补缴系数,其中:缴费比例按照现行企业缴费比例执行,即28%,企业20%,个人8%(该比例各地有差异)。

补缴系数起点为1.1,补缴年度每提前一年系数增加0.1,逐年计算。


11. 补缴社保计算器

灵活就业人员医疗补缴年限计算方式一览

  补缴年限计算公式:

  补缴基数*个人医疗缴费比例*补缴月数=补缴金额

  注意:实际缴费年限满5年后,男性不足25年的需补足25年,女性不足20年的需补足20年。

  注意事项:

  1、如未办理医疗视同缴费年限审批确认的,请及时到参保区医保局审批确认和社保分中心录入年限。

  2、参保人请持《缴费告知单》到税务部门完成缴费,如发现缴费金额、医疗视同年限、医疗缴费年限有误,或有疑问,请勿缴费,并到参保地社保分中心咨询办理。



【免责声明:】本站信息来自网友投稿和网络收集,信息仅供参考,如果有错误请反馈给我们更正,对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本站不提供任何保证,不承但任何责任,谢谢。
版权所有:医保知识网 Copyright 2011-2024